王家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?它的地理位置又在哪呢?追溯到100年前的地图,这里还叫做“王家屯”,而东纬路南边则标记为“薛家屯”。这两者之间似乎没什么直接的联系,直到有一天,某座桥成了大家熟悉的标志性存在,王家桥的名字才慢慢开始取而代之。如今,人们纷纷猜测華鑫證券,这座“王家桥”到底是从哪座桥而来?是不是指东纬路上那座在河流上架设的桥?从机场大水泡流过来的水道蜿蜒曲折地穿行至大连湾,小时候这里的水味道令人难以忍受。河里满是红色的线虫,成团成簇地汇聚在一起,成了热带鱼和小金鱼的美味食物,而这里的居民也从事着挖鱼食卖钱的生意,成了一项独特的经济来源。
如今,王家桥这个名字已经扩展到包括原来的王家屯和薛家屯一带。提到周水子机场旁的水泡,这片区域在明清时期曾是一片低洼的洼地,雨水和雪水不断汇集,年复一年,形成了一条臭水河,滋生了大量的蚊虫和杂草,四季弥漫着难闻的气味,几乎没人愿意靠近。人们曾称这条河为“臭水河”。
展开剩余76%进入1920年代,随着日本殖民者在臭水河西北方向的榆山脚下建设水泥厂,区域的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为了改善周围的水质,也为了解决水泥厂的冷却水问题,他们开始开发这片区域。最终,他们将臭水河的水引流入海,并开凿了一条新的水道,经过王家桥、周家街,最终汇入东海头。这条水道的建设,不仅是为了工业排放,也是当地人对臭水河的改造。为了消除“臭水河”的恶名,当地将其更名为“周水河”,并且将这一片区域正式命名为“周水子”華鑫證券,这一名称至今仍在沿用。
大连的地名中,有许多地方是以桥为名的,如北岗桥、胜利桥、港湾桥以及刘家桥等,而最著名的莫过于青泥洼桥了。回顾60年代的卫星地图,王家屯(即王家桥)所在的区域,东纬路北侧几乎全是平房、瓦房,而东纬路南侧则是当时的大规模工业区,工厂众多,成为了许多产业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来源。那个年代,王家屯逐渐发展壮大,人口不断增加。进入60年代后,很多工厂集中在这一区域,如橡塑机厂、液力机械厂、二轧钢厂等,这些企业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王家桥当时仍是一个城乡结合部,周围多数是空地和农田。而大连纺织厂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企业,至今依然有人记得,周家街往东的一带被称为“大纺地名”。即便大连纺织厂早已破产多年,这一名称仍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留存了下来,成为一个历史的象征。
那么,当时居住在这一带的人们是谁呢?其实華鑫證券,这一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。因为大连地区的土地广袤且人口稀少,朝廷决定从山东的登州、莱州和青州等地招募汉族人来屯边,最早的汉族居民便是这些从山东迁来的。直到1714年,康熙帝下令将金州城南的汉族居民纳入旗籍,并将老虎滩、青泥洼、小平岛、营城子等地划归汉军正黄旗。此后,毛茔子、大连湾、革镇堡等地则划归汉军镶黄旗,旅顺、龙头、老铁山等地则划归汉军正白旗。这些后人被称为“汉三旗”,而今天居住在甘井子一带的王家桥地区的王姓、金家街的金姓、周水子的周姓,皆出自登州府。这些家庭在大连繁衍生息了13至15代,直到解放后,汉族身份才得以恢复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家族后代在日后的生活中,或许曾思考过恢复汉族身份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前途,毕竟如今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差异,依然牵动着很多人的命运。
如今,王家桥地区的居民多是从企业职工家庭中走出的后代,或是从卖地建房而来的一批新居民。这些新王家桥人,也在不断融入这个历史悠久的社区。东纬路两侧,王家屯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今天的王家桥,曾经的王家屯与薛家屯(即现在的顺发小区)一带,如今已与大纺相邻,沿着曾经的臭水河边延伸,变得日益繁荣。今天,曾经的周水屯区域,已经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,而曾经的地势较高的“砣子”地块,也因为西南路的开通而被切割成了两个部分。
回顾90年代,这一带的许多企业已经不复存在,纺织厂、保温瓶厂、玻璃制品厂等曾经的工业巨头纷纷停产,然而那个工业时代的“大连”,依然养活了无数家庭和产业工人。如今,新的经济模式,如快递、代驾、外卖等,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,继续保障着居民的生计。
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桥舞厅,虽然已经不复存在,但它曾带给大叔们甚至是大爷们的欢乐,依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。大纺电影院和二轧钢俱乐部,曾是这里职工和家属娱乐的好去处。如今,这些地方早已被拆迁,盖上了新居民楼,工业时代的印记正在逐渐消逝。即便如此,像塑料机械和液力机械这样的老厂,依然坚持了很久,虽然它们的厂区如今也开始荒废,草长得比人还高,但曾经的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庭,依旧是这个社区历史的一部分。时间流逝,一切都归于原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